人言可畏,有时随口的一句话也有可能深深伤害别人。父母为了教育孩子常常也会说出各种责备、埋怨甚至狠毒的话语,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更好,可是俨然不知道自己已经长了一张“乌鸦嘴”。
1、“小孩子懂什么,还是听妈妈的话”
父母总是站在教导者的立场上说话:“孩子什么都不懂,该听我们的,至少在他们十岁前。”他们把孩子的思维理解为成人的思维,加以命令,加以说服,加以训导。结果如何呢?他们确实要孩子听话,孩子却又的确不听话——责任不完全在孩子。
其实孩子并非什么都不懂,父母如果一味借着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旗号为孩子包办一切,会让孩子毫无主见,独立能力差,也会泯灭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。试想一下,孩子兴致勃勃想做一件事情,就因为父母一句“小孩子什么都不懂”而给强硬扼杀了,孩子会多失望和沮丧呀!
教育指南:
父母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“自我作主”,在生活中、课堂中、课外活动中多给孩子“自己作主”的机会。充分地信任孩子,大胆放手让他们去设计、去计划,去安排,去实践。孩子将会慢慢从“无主见”转变到“有主见”,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。
2、“你真笨”
其实“笨”是人为规定的概念,是同别人比出来的结果。别人都会走路了,而你还不会走,那是你笨手笨脚;别人都会说话了,而你还不会说,那是你笨嘴拙舌。为什么别的同学考试全对,而你总是做错题?因为你“笨”!
父母给孩子负面的评定只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,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。孩子往往会按照父母的期待而塑造自己。如果父母总是抱怨孩子笨,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积极进取的自信心,伤害孩子的自尊。父母不断地“播种笨的种子”,老师说他笨,同学说他笨,左邻右舍也说他笨的时候,他就坚信自己笨了。
教育指南:
家长不要说孩子“笨”,否则孩子真的会变笨!作为一名家长决不能吝惜肯定、吝惜鼓励、吝惜表扬。表扬是对孩子的肯定和赞许,是对其成绩的欣赏和祝贺,是对孩子的尊重和关心。让孩子们寻找自己的优点,创造一个个“奇迹”。
3、“这孩子太淘气,无法无天,谁也拿他没办法”
常听到父母这样说:“你家孩子可真可爱,又漂亮又听话,不像我们家这小子,整天就知道吵吵闹闹,只会淘气,真是被他给烦死了。”或许父母只是想通过作比较来“激励”孩子听话,但父母这样的方式往往只会适得其反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,作为父母,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,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。尤其在别人面前,孩子的自尊心更加强烈,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和训斥孩子,将会大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。孩子的大脑还处在混沌天真的状态,大人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孩子的一切。孩子一次次地接受大人苛责,也就等于一次次地接受对自己的否定:我就是一个淘气不听话的人。
教育指南:
对孩子要多赞扬、多鼓励,少批评、少责骂。经常对孩子赞扬、鼓励,尤其是当着别人的面赞扬孩子,能使孩子产生成功感和荣誉感,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和做事的信心。因此,父母要善于当着别人的面赏识和尊重自己的孩子,让孩子充分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欣赏,从而激励孩子产生无穷的力量和信心。
4、“别缠着我,烦人”
有时孩子很缠人,玩耍时必须有人陪着,一会儿要大人帮助找玩具,一会儿又丢下玩具,要别的东西,似乎时时刻刻盯着大人,怕他们忽略了自己;你写东西孩子也要写,给了纸还不干,又要抢你手中的笔。面对如此难缠的孩子,父母一般会很生气地说出一句:“别缠着我,烦人。”
其实,孩子缠人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,一可能是缺乏感情的表现,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,是为了进行情感交流。二是孩子依赖心理强,有孩子从小娇生惯养,从来没离开过父母,所以一旦要孩子脱离父母,孩子很难适应的。
教育指南:
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、情绪不定。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,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,而应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,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,尊重他的选择。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做出负责的选择,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,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。
5、“我家孩子长这么大还尿床呢”
尿床这类生理缺陷,属于“难言之隐”,孩子对此特别敏感,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该向他人提及。有的父母也许是在无意中说出的,但孩子却误以为母亲在当众出他的丑呢。
孩子尿床,是因为脑子里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尚未发育周全,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。虽然此事不算什么大毛病,但孩子的心理负担却很重,他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,是个“废人”,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,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。
教育指南:
因此如果孩子尿床,家长不必大惊小怪,只需勤洗床单就可以了,但是如果严重就不行了,尿床会使儿童身体发育不好照成心里障碍等很多问题。同时需要牢记:不要对孩子有任何埋怨的言辞,更不要将此事到处宣扬。
6、“我家孩子没礼貌”
孩子有时候见到人不会打招呼,这时候的父母就急着解释:“这孩子没礼貌,平时教他也没用。”
无论是在别人家里还是公共场合,常常看到很多父母半引导、半强迫的要孩子跟别人打招呼。孩子不喜欢叫人,原因有很多,比如孩子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期,有些孩子开始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,因此出现了害羞心理。有些孩子则是因为从小缺乏群体活动,性格内向,不愿意表现自己。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,试图用讲礼貌的大道理来劝说孩子,结果往往适得其反。
教育指南:
父母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教孩子学会礼貌。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,可以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,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,等孩子安心后,再引导孩子如何 做,并询问孩子的意愿。同时,父母要多带孩子参加群体性的活动,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,逐步培养孩子主动打招呼的好习惯。